第一,太空活动太容易吸睛了,且流量是深潜的N倍。此外,在太空中,自然亮度还行,至少不影响拍摄作秀,且在失重情况下,任何一项科学实验都是划时代的。而在深海,到处都是漆黑一片,打开探照灯运气好,遭遇未知动物也没法捕捉过来,全程傻子一样呆在潜艇里。另一方面,上太空是穿梭气体,当然很容易;而下海底是穿越液体,那就很难;至于穿透固体进入地球内部,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人类更倾向于探索太空而非深海,主要原因并非深海本身有多可怕,而是受到多重因素制约,以下是具体分析:①深海探索的技术挑战远超太空:其一,极端高压环境:深海每下降10米,水压增加约1个大气压。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超11,000米),压力可达地表压力的1000倍以上,相当于1平方厘米承受1吨重量。普通潜艇无法承受这种压力,需依赖钛合金等特殊材料制造的深潜器,但这类设备研发和维护成本极高。其二,通信与探测困难:电磁波(如可见光、无线电)在水中衰减严重,仅能穿透数十米,导致深海必须依赖声波通信。然而,声波易受海水介质、洋流、地形干扰,信号混叠严重,带宽极低(仅千字节级别),且传播速度慢(水中声速约1500米/秒),严重影响探测精度和实时控制。其三,黑暗与低温环境:200米以下海域已无阳光,依赖人工光源。深海温度常接近冰点(1-4℃),设备需额外能源保温,而能源供给在深海任务中本就受限。②深海探索的投入与回报失衡:其一,资金分配悬殊:以美国为例,NASA年度预算约250亿美元,而负责海洋研究的NOAA仅获约60亿美元。太空探索常被视为国家实力象征,易获得政策支持;而深海研究因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长期不足。其二,技术复用性差异:太空技术(如卫星、火箭)可衍生民用产品(如GPS、隔热材料),而深海技术(如耐压舱、声呐)应用场景较窄,商业化难度大。其三,公众认知与文化影响:深海在流行文化中常被描绘为“恐怖领域”(如巨型章鱼、未知怪物),加剧公众心理距离。相反,太空探索因科幻作品(如《星际穿越》)的浪漫化叙事更易引发兴趣。调查显示,仅14%的公众能说出深海探测项目,而多数人可列举登月或火星任务。③深海的“可怕”源于未知与风险:其一,未知生物与环境威胁:深海存在发光生物(如鮟鱇鱼)、极端嗜压菌,以及热液喷口(温度达400℃)等奇特生态,但这些生物多脆弱且难以研究。此外,海底地形复杂(如海沟、火山),可能引发设备损毁。其二,探索事故风险高:例如2023年泰坦号潜艇内爆事故,因耐压舱缺陷导致5人死亡,凸显深海探索的高风险。相比之下,太空任务虽危险,但应急预案更成熟(如国际空间站逃生舱)。④深海探索的意义与未来突破:尽管挑战巨大,深海研究对理解地球气候(如碳循环)、开发生物医药(如耐压酶)、探索生命起源至关重要。近年来,技术进步(如AUV自主水下机器人、3D声呐测绘)正逐步突破瓶颈。例如,中国“奋斗者”号已实现万米载人深潜,而日本“深海6500”号发现新型热液生态系统。总而言之,人类“宁愿探索太空”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非深海本身更可怕。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源投入增加,深海探索的优先级可能提升,但其复杂性和风险仍将长期存在。
展开全文
第三,人类突破自身永远是最难的。不管是对人体的研究,还是对海洋的研究,很难摸透,只缘身在此山中。再加上探索海洋的难度远大于太空,而且就算未来技术更加发达先进,可以轻松到达海底,人类也不敢轻举妄动,不然有可能对海洋本身,甚至地球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会有深海恐惧症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能像海里的鱼一样,在海里呼吸空气,所以掉下去一定会淹死,这就是深海恐惧症的由来。
第四,到太空去探索,虽然都是同等的困难与危险,但能得的认知远比下海洋探索的多。此外,海洋仅限于地球,而太空是无涯的,并存在深层的战略意义,所以有能力的国家都选择太空探索为先。另一方面,海底未知的东西太多,比如未知生物等,再加上海底黑暗恐惧,对于人类来说,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害怕。
第五,马里亚纳海沟只是现在人类发现的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但说不定在海洋的某一个角落,有比它更深的存在。而人类对于深海的探索,势必要克服“你凝视着深渊,它也凝视着你”,这种对于深海未知性的恐惧,且在海洋探索过程中,幽闭的环境也时常会使人产生幻觉。不过不论未来深海探测的发展如何,保护海洋环境都是每一个地球公民的责任。
第六,太空也好,海洋也罢,其实我们从未停止对未知的探索。面对这个世界,凭现在的科技水平,也做不到窥探全貌。而对于海洋世界的探索,我们也努力尝试过,但效果甚微。所以很多时候并非不想,而是不能。但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没有我们到不了的地方,只有没到过的地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