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微薄,工作“危险”,我为什么还是做了8年编辑?

365bet体育投注网站 📅 2025-09-14 02:38:51 👤 admin 👁️ 9733 ❤️ 536
收入微薄,工作“危险”,我为什么还是做了8年编辑?

02

童书编辑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家乡省会城市的一家出版公司做童书编辑。带我的领导是一位对编辑工作有着很大热忱的姐姐,她教我很多东西,对我充分地信任,也让我参与比其他同事更多的环节。大概就是这样建立起了自信吧,在那一年间我收获了太多的东西,不仅在文字功底上有了提升,而且很快熟悉了图书出版的流程。工作上的获得感大概是当时唯一能够冲淡学校与职场鸿沟的东西,或许也正因此而激发了我更大的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去到更广阔的天地锻炼一下了——当我裸辞只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异于,这竟然是一向安安静静的我干出来的事。当然不是冲动,从毕业那天起我就知道,一辈子呆在这个省会城市绝不是我最终的归宿。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至今仍然感谢我当时的领导,是她给了我足够的信任和平台,让我迅速成长,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感,所以才有了改变现状向前奔跑的孤勇。

现在回头想想,我当初决定离开家乡奔赴北京的时候,也似乎并没有恐惧,有的只是对新生活的兴奋和期待,除了我的闺蜜们给我的肯定,大概全部得益于我对编辑工作的满腔热血吧。我向往在一个更好的平台锻炼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自己,也期望能够找到一个自信从容的自己。

03

教辅编辑

来到北京之后,找工作的过程堪称顺利,用一周时间面试了十份工作,从中选择了一家最看重我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北京的教辅编辑部。选择成为一名教辅编辑,一是因为之前做童书的工作经验,二是彼时还在一家出版媒体工作的闺蜜告诉我,做教辅书的前景比较好。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能感觉到自己在文字内容方面的基础更扎实了,作者的内容不够好,我们就自己操刀编写。

就是这样一份工作,竟然让我以“编著”的身份有了自己的作品,再也不是躲在幕后为他人做嫁衣裳、名字只能出现在版权页上的人了。但是图书封面上的署名也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价值感,毕竟我知道,距离专业和权威,我还差得很远。就像第一份工作时“副主编”的署名,并没有让我获得自我认同感。

这两年也是我个人作品最高产的峰谷,初到北京经历了太多没有过的感受,不断地冲击着我此前在乖乖女的套子里架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养成了每日写随笔的习惯。于是我给自己立下目标,希望25岁之前能够出版一本自己写的书——真真正正以作者“著”的身份。

现在五年过去了,我并没有实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可我也知道了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也许我还是适合做那个躲在幕后的编辑英雄吧。

至此,我自认为编辑功力已经有了,可以说还算合格,但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我还是不懂出版。

04

十字路口

我想要换到更好的平台,进入一家真正的出版社。是的,从我决定做编辑那天起,就对进入出版社有着莫名的执念,似乎那才是作为编辑最终的去处。我决定跳槽。

和两年前不同的是,这时候的我已经被消磨掉了一些斗志和热情,我想要到更好的平台,做更好的书,但是发现我自己的能力提高得还是太单一了,我并没有培养出作为一名优秀编辑的综合业务能力。

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前辈推荐我考虑一下磨铁出版公司,我当然是听过这家公司的,但是我并没有自己独立策划的经验,所以是我自己把自己给吓退了。我知道,以我当时的水平,跳槽也不过就是跳到一家与此前差不多水平的,我还不够格拥有“更好的”。

至此,我还是不懂出版的。

所以我做了一个决定,辞职考研。

05

读研深造

辞职的时候想的是,如果考不上就权当休息一个月,再换别的工作。但主要原因是,我不想在北京待下去了,我并没有找到一个一定要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如今想起来,那大概是我有限的生命历程,最为迷惘的阶段了。

那是2015年,北京雾霾最严重的一年。我到现在还记得,从图书馆学习晚归后,站在天桥上看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混沌之中,我能想象得到远处的摩天大楼正灯光璀璨,但我看不见它。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什么东西扼住了喉咙,看不到希望,就像在烟雾笼罩的火灾现场,我找不到逃生的出口。

后来,事情之所以出现转机,是我用32天时间复习顺利考上了研究生。读研的学校我选在了一座海滨宜居城市——青岛。我从上本科时就希望能去一座有海的城市读书生活,只是当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幸而人生还有很多可以弥补遗憾的机会。那时的我对北京已经没有了期待,如果考不上研,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漂到哪里。感谢老天成全,照亮了我的灯塔,而使我不至于迷失在黑暗的海上。

我想,在青岛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我会在那里落地生根,工作、生活、结婚、生子;一如当年我对南京城的期待,一样。

读研期间,我开始真正系统地学习出版,虽然不免于脱离实际,但是因为已有相关工作经验,我终于慢慢放开自己,敢于表达,敢于探索,找回了一点丢失的自信。读研并没有真正锻炼我什么能力,但是那两年的经历让我的大脑细胞不断重组,发生了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最终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我。

06

策划意识

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因缘巧合之下,我得以进入北京的人民出版社实习,跟随一位领导做大部头的书。在这里,虽然依然主要做编稿的工作,但是在他的带领下,锻炼了我很多实用的技能,包括怎么统筹整部书稿,怎么将一本书从无到有做出来,怎么写初审报告,怎么跟各部门打交道……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真正参与到策划工作,开始有了策划意识。

回想之前的两份工作经验,要么注重书稿流程,要么专注于内容生产,但对于出版过程中的策划、组稿、设计、营销、印制,很多环节都不曾接触过。

至此我终于知道,要真正懂得出版,做好出版,是要做策划编辑的,要有把一本书从无到有做出来的意识,要有选题的眼光,要有布局统筹的能力。

这条路走得太久,久到轻易就能被后辈赶超。我见到很多新近毕业的年轻人,初入职场就能够自主策划选题,让我艳羡不已。但我也并不觉得前面的路是白走的,虽然走得慢一些,久一些,但胜在稳一些,深一些,这给了我足够的时间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摸索着向前走。

07

博物编辑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进入到现在的岗位了。之所以选择再次回到北京,倒不是因为突然对这个城市有了归属感,而是我发现自己对编辑的热情有增无减,要想继续做我喜欢的事情,就只能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平台。

青岛有我最喜欢的海,不管有什么事,只需坐在海边吹一吹风,所有的烦恼都会被海风带走。但就是太舒服了,我可能还没到让自己舒服的年纪吧,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不做编辑了,我会考虑回到那里的吧~

现在的我已经知道,原来,编辑分为很多种——策划,组稿,内容,文字;原来,只看文字的编辑,最多只能算作一个文字加工的匠人;原来,做书更考验的是选题的思维、挖掘作者的眼光、出版的理念、设计审美的培养、营销推广的意识等;原来,所谓的文字加工、看稿,只占编辑日常工作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原来,编辑是一个统筹性的岗位,需要跟总编室、版权方、作者、二三审、校对、设计、印制、营销、发行等等各个环节打交道……是的,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全流程编辑,什么事都要独当一面。

真正开始接触这些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就是在我来到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在这里,我开始真正建立起做书的意识,有了相当的自主权,也有了学习表达的平台。直到切身地一个人摸索做书的过程,才发现自己竟然也做了这么多从前自以为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想要做博物方向也是在这时候渐渐确定的,因为前面已经尝试了多种可能性,这次终于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并想一直做下去的方向。我很庆幸,这并不是我选择的,而是我喜欢的,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虽然我现在依然没特别强的策划能力,但是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选题,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感受到尝试的无限可能性。

我至今不敢说自己有多懂出版,但是至少我现在不是在出版的门外徘徊,而是可以摸索着进门了。这时我又想起大学老师们的劝诫:十年磨一编辑!做编辑八年,我终于要入门了。

08

任重道远

要入门了,所以编辑工作就会越做越顺畅了吗?事实似乎并不是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每做一本书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次都会面临之前没有经历过的问题,因为作者不一样、编辑理念不一样、设计方案不一样,每本书的不同内容决定了它的定位不同,也决定了营销策略不一样,呈现的效果不一样。所以我常常有一种感觉,每做一本书都像刚刚入行做编辑一样,因为每一本书都让我有新的收获和体验,常做常新。

开始自己负责做一本书之后,我开始听各种讲座,希望靠近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以了解最新前沿的动态;我开始在市集练摊儿,希望真正走近读者,了解读者的感受;我开始走上台前,直面读者分享书中的内容和故事;我开始做视频直播,隔空互动做品牌推广,希望更多人看到我的书……

想当年大学毕业时性格安静的我,以为编辑只做幕后工作;时至今日,我终于知道编辑永远不可能只躲在幕后,虽然最后大家看到的只有作者,但是编辑们却要时刻为自己的书冲锋陷阵,在第一线和作者、读者、市场相连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为读者服务的好书。

博物方向是我喜欢的方向,但是我也愿意探索更多可能性。编辑要成为一个专家很难,但至少要成为一个杂家,各个方面都懂一些,才有可能把书做得像书,而不至于吃没有文化的亏。书里面出现的任何一个错误,不管是知识性还是常识性错误,都可能成为误导读者的毒草。这是编辑们要承受的压力。

几米漫画《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编辑工作是什么啊?”

“就是帮助作者把书做出来啊。”

“就像妇产科医生的意思吗?他帮忙生了很多的小孩,但没一个是他亲生的。”

“但是万一小孩出了问题,就可以去怪他告他。”

旁白是:编辑工作好危险哦~

图片是谷姑娘发给我的,我深有感触发了圈。没想到后来在好几个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这张图片被转载。可见大家对编辑工作是多么感同身受。所以对编辑来说,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统筹能力,保证书不出任何一个错误。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编辑们都养成了一个奇怪的职业病,新书下厂前一定是睡不着觉的,梦里都是自己的书。

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编辑、合格的编辑、不做噩梦的编辑,任重而道远!

09

编辑们的选择

在出版界一直有一个传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才有资格做编辑。其实也并不算完全失实,毕竟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同事们的学识和才能,确实让我难以望其项背。出版社招聘编辑的门槛从来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为什么?因为图书编辑做的是精神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输出的工作,需要知识,需要学识,也需要头脑。

这也是我在工作后又继续深造读研的原因,因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当然也有很多人说我疯了,一开始做编辑就算了,竟然还认死理一条道跑到黑,毕竟编辑这么穷……)

这就要提到编辑们的选择问题了。编辑们被要求高学历、高能力、高输出,但是却拿着最微薄的收入,编辑穷一直出版业内同行公认的事情。那么编辑到底有多穷呢?

编辑们费心劳力做出一本书,长期伏案看稿工作,颈椎盘、腰间盘都挺突出的,唯独钱包不怎么突出。

相对的,以互联网行业来说,单单是本科毕业后就可以轻松进入一家不错的互联网公司,新人月薪万元是常事,工作十年大多都能年薪百万。

一位前辈就曾以过来人的经验劝诫我,做编辑可以,一定不要找做编辑的另一半。一个人穷就够了,不要两个人一起受穷。

偏偏编辑们的圈子都很小,除了和办公室的同事们(大多是女编辑)打交道,就是和另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打交道了。所以,编辑不仅穷,还是单身的祸首呢。下次爸妈催婚的时候,记得一定要适当甩锅。

10

我为什么还在做编辑

从2018年开始,书号紧缩,纸张涨价,随之书价上浮,读者购买欲低,图书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我依然想要继续做编辑。

我喜欢纸书,而不习惯于电子化阅读。可能是我脑子太笨,记性不好,读过一遍的书就像从没有看过一样,所以我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做读书笔记。电子书虽然也可以做笔记却还是不够方便。我试过很多平台的电子书,微信读书、蜗牛读书、网易云阅读、包括新出的“書”,却没有任何一款能让我坚持下来一直用的。我喜欢纸书,我也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喜欢纸书。

我喜欢简单的工作氛围,而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编辑部里,大家都是低头做自己的事,聚众聊天是很少有的事情,因此也就没有叽叽喳喳八卦嚼舌根的场景。编辑部的同事们都很和气,自己负责自己的项目,互相之间不涉及利益关系,也就没有什么矛盾。编辑部的同事们也都很博学,大家来自不同的背景,但是无一例外地学富五车、眼界深远,并且她们从不吝啬互相分享经验,每个人都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我也喜欢把书做出来的成就感,一想到有人因为我的工作而从中受益、获得启迪,我就觉得编辑像个小天使,默默地守护着这个星球上那些孤单的人们,让他们能够从书中获得慰藉。也因此,下一次更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做一本书,打磨各种细节;也因此,当做出一本自己喜欢读者也喜欢的书时,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都是加倍的。

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让我不断学习、更新进步的理由,也是一个让我获得自己价值满足感的地方。

这是我,虽然穷,还在做编辑的原因。

11

前辈们

于是我想到我的前辈们。

要成为一个好的策划编辑,并不是拿来主义,因此并不是把作者写好的书直接拿过来,挑一挑错别字就可以出书了。作为编辑,要有自己的编辑思维在里面,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经理。在策划阶段就要想到这本书是做给谁看的,要怎么做,要做成什么样,要怎样让内容增值、形式新颖,以及后期要怎么宣传营销等。因此编辑是一个全方位统筹的工作,编辑的思想最终决定了这本书做出来是什么样子的。

我想起之前参加编辑培训讲座,多次听过老前辈李昕老师的课。2018年5月11日,那一天我在北京雁栖湖再次听了李老师的课,我听得认真,洋洋洒洒记了10页笔记。

我从前写过一篇文章《回乡记 | 那些年藏日记的日子》 ,大概说了我对于“写写写”的执念,岁月会流逝,生命中也总会有新的事情来替代从前的记忆。我经常会忘记很多事,感谢我这只笔和仍没有停止思考的大脑,帮我记下了过往岁月的痕迹。

是的,当我再次翻开那一天的笔记,我才发现那一天李老师课上所讲的书,当时的我连听都没听过,但竟然都在日后的某一天与我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候我还没有入职三联生活书店,也不曾想过未来有一天能有机会进入到这家公司。

李老师当时提到《只有时间不会撒谎》初版时卖了4万册不止,在作者不懂书的前提下,责编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每日更新微博;后来此书再版,之前的那位责编竟成为我的领导,而我竟成为这本书的再版责编;李老师提到《孩子挑战》当年采用众筹的方式,一下子就卖掉了24万册(事实证明总销量远超这个数据);后来这本书长期占据这个部门的销量排行榜第一,而我成为这个部门的人员之一。

李老师还提到《发现最美的鸟》一书,当时首开国内博物学之风尚,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我竟然也成为一名博物学编辑,而那本书也成为我案头追随的经典;再后来,我竟然有机会得以结识此书的主编,得他许多教诲。

那一天,李老师也提到说,编辑要安于清贫,但要不乏激情,要有书感,要使书增值,要有市场意识,要参与营销……当时我尚且不懂书,到后来慢慢有了策划意识,才晓得那真是一堂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出版家倾囊相授的人生之课。

当时我请李老师为我签名,他在我的本子上题了一句话:读书是快乐的,做书是幸福的。这句话成为我日后的座右铭。不得不说,在潜移默化中,李老师的确对我影响很大。他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策划人,积累了相当多的出版经验,也愿意给后辈以指导,且为人谦和。我把李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但也知道,就算真的做一辈子编辑,我应该也很难成为像他那样厉害的人。毕竟,不是谁都有那份做书的头脑和眼光。

但是我记得李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一个编辑的专业水平并没有很高,但是能够同时具备策划能力、案头能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那么ta 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还有一位我崇拜的前辈是沈公,我跟他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又见沈公》 记述了一些。沈公做了一辈子出版,一直到如今,仍然保持着隔三差五来办公室搜罗好书的习惯。2020年6月我做的《花间鸟语》一书出版,常老提议是否可以送沈公一本,我说:“这是我的荣幸。”

因为有这些前辈们的引领,让我愿意踏着前人的足迹,努力追赶。

12

做书之终极难题

大学的教材上说,出版工作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且社会效益居首位,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理解为在知识文化内容上对读者大众有着长远影响、能够与世长存但卖不动的好书;经济效益指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有很好的销量、可以让出版社赚钱但内容没有太多营养的书。

当然在实际的图书市场,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有的书可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具备,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还有一部分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具,不仅文化影响深远且长销不败,但这是出版业中的极少数,也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

但做书特别怕的一点是,自嗨。

我自己喜欢纸书,也相信有很多的读者同我一样。但我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纠结于一本书的生命力到底有多长。《重版出来》中编辑们在库房看到成堆卖不出去的书即将化为纸浆的画面,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这是每一本书最终都要面临的命运,只是有的书幸运一些,少量地成为纸浆;而有的书因为得不到市场认可,大量地被推向“火葬场”。就像一个产品更新换代一样。

但书又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编辑们以及所有出版从业人员为它倾注的心血难以计数,而它承载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又是不可估量的。据统计,整个出版行业创造的利润价值还没有中国石化一家公司创造的利润高,但是其文化价值却是世代流传的。我还是愿意相信,书担负着文化传承的功能,能够带给人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可是,书跟书之间的命运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有些书曲高和寡,内容质量上乘,足以流传后世,但是当下买账的人少,好一点的可以一直销,尚且算作长销书;而大多数书,还是免不了被埋没的命运。还有些书,虽然大受读者的追捧,但是内容却经不起推敲,火爆地卖了一个周期之后再无人问津,我们把这成为畅销书。

怎样做到既有内容又有市场,既是畅销又能长销,这就是编辑们面临的终极难题。

13

尾声

编辑们依然很穷,社会上对编辑们的要求依然很高,这依然是一份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但是编辑们依然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依然专注于细心打磨一本好书。

疫情之下,购买欲大减,书店更空旷了,买书的人更少了,出版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现在要比任何一个时候都难,现在也比任何一个时候都适合安心踏实地做一本好书、看一本好书……毕竟,套用一句鸡汤的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既然不能走出去看花花世界,那就安心在家洗涤灵魂吧!书中自有大千世界!

三联生活入职两周年,

编辑之路完整八年,

是为纪念。

期待十周年!

文 by 北有乔木

图 by 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kindelf防丢器app官方下载
365bet体育投注网站

kindelf防丢器app官方下载

📅 07-06 👁️ 1133
DNF结婚流程与条件详解
365app官网下载

DNF结婚流程与条件详解

📅 08-03 👁️ 9093